文化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公共服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化设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深圳将建“新十大文化设施”】:深圳市将重点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体设施。这是深圳特区第三次掀起文体设施集中建设高潮。规划建设的“新十大文化设施”包括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10个特色较为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街区将经过提升改造,成为代表深圳文化形象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
阅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突出问题[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化糟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女人换男朋友,就会得坏疽,烂手烂脚,一截截锯掉。”
“穿得时尚暴露,等于教人强奸。”
“男为大,女为小;女人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
“女子不应该往上走,就应该是在最底层。”
时过一年,“女德”班的几番言论再次成为微博热搜。12月8日,“梨视频”连续发布曝光视频,将“女德”团队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而据温州市有关部门在12月10日傍晚发布的消息,这一次的教学者仍是去年名噪一时的抚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教员,学员则变成了未成年人。
即使明知道授课中有“男尊女卑”等糟粕内容,有些家长也表示可以接受,“对我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孩子在家懒,不听话,爱玩手机,“我希望孩子在这边学会孝敬父母,参加集体劳动,学会一些生活技能。”
孩子孝顺、勤劳、不挑食,这些是家长乐于看到的。但一定程度上,家长们对于孝顺的理解仍归结于“听话”二字。本质上,封建家长制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旧存在。
而即使孩子真的是“问题孩子”,家长不反思自身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反而寄希望于这种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坑女班”,是偷懒之举。更有可能的是,他们远远低估了“女德”教育对于孩子的思想毒害,甚至赞同“女德班”的思想糟粕。
文化现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际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金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
-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 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
- 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有文化自觉,特别是要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独特标识和特征。
- 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论是遭受挫折的时候还是取得巨大成就时期,它都是一种信念、毅力和意志的坚守。
- 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优秀的道德精神和伦理价值,对社会的持续关怀是这种精神的不竭动力,即使发生社会转型时也不曾忽视它,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情和坚守是一贯的、连续的。
- 文化自信是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主要支撑的,其现实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决定的。
- 文化自信是对清晰而又富有吸引力的目标的确认,它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成就,也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当下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夜郎自大,而是以自觉发展为特征的自信。
- 文化自信要求有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的胸怀和开放的思路,就是要讲述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既有中国元素的底气,又有创新发展的豪气,还有自立自强的朝气。
- 文化自信表明了我们要坚守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边界,没有包容的文化自信往往会演变成文化自负或文化狂妄,没有边界的文化自信往往会变得盲目自信。
- 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占据基础地位,没有文化自信,其他三个方面的自信就缺少了精神素养。
- 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沿用至今,从殷墟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文明脉络。
- 历史上,中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算数、医药饮食等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滋养了自豪自信的民族气质,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中华文明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秩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核心就是“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中华文化的DNA,历经千锤百炼,至今无人敢于挑战。
- 中华文明的DNA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里,赋予我们民族强大的统一性、内聚力和不屈的执拗性格。
- 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谈现实、想未来,都不能忘了历史。历史不容割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着我们从哪里走来,告诉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
-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数典忘祖,背叛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可能赢得未来,反而可能重演历史的悲剧。
- 对历史应当多一份尊重、对文化要多一点思考,实事求是地学习、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始终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心怀敬畏和感恩。
-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正是中华文化亘古不变的涅槃精神,赋予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自信和力量。
- 血与火的洗礼让一个民族更加强大,也让一个政党更加成熟。
-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步走过来、一仗仗打出来的,党领导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破围追堵截,在战略转移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的品格和信仰的力量。
-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从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 中华儿女从不缺少自信的底气,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满怀信心。
- 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同世界交流,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长处,使我们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 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
- 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把机遇与挑战、成绩与问题放在历史的时空中去认识和判断,就能坚定方向、树立信心。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要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准备放弃什么,才能建立起自信,才知道如何学习借鉴。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文化的独特标识,必定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大国如果不能孕育出先进、繁荣的文化,必定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它来自人们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民族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 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从历史文化图景中找寻心灵皈依、建构文化自觉,也要以发展作舟、以改革为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实现文化觉醒。
- 文化自信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核,文化产业是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让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文化自信便获得了充足底气,文化产业也才能挺起脊梁。
- 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实现文明国故的光彩重生,让中国同世界达成“文化的联结”。
- 最关键的觉醒,莫过于文化的觉醒;最壮丽的复兴,莫过于文化的复兴。
- 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文化小康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文化建设的任务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
-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
- 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 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世界是地球上所有民族文化的集成。民族作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共同体,通常也表现出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
-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又反过来指导规范实践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 文化引导人类不断超越现象、个别、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
-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是它特有的生存方式。
- 江山要稳固,天下要太平,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尽管历代王朝频繁更迭,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却从未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独自原创的,从伏羲画八卦开始,历经三皇五帝夏商,华夏文化持续发展,思维、认知、表达方式渐趋成熟。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群星闪耀,涌现出一个个文化巨擘,将中华文化推向第一波高峰,给中华民族留下独特的文化基因。秦汉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融入中国,与本土儒家、道家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中的作用。
- 要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生态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深刻的反思,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要适当做出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当下的文化生态要整治优化,进行清理与培植。
- 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出文化困境、完成中华文化现代转型这一艰巨任务地只能是中国共产党。
- 文化原本包含文治教化的意思,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必须注重常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
-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是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主要体现为塑造理想的文化人格——“君子”。
-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当今时代大趋势。
- 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照抄他人,也不能固步自封顽固不化。
-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 风化俗成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纵观历史文化,审视今天的问题。
- 在强调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兼收并蓄的同时,也要对当前的流行文化进行分析和引导,用优秀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 要在充分发掘和发扬本土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以文化人的同时,利用身边家风不正的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激浊扬清。
-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中的优秀家风内涵,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清正家风,助力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 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 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昂扬而现实地展现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
-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文化自信是一体两面。高度的文化自信,表明我们文化底气十足;而文化底气越足,越强化我们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底气之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底气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是文化底气的基础,而正确的文化政策则是维护文化底气的制度化保证。
- 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 中国拒绝西方的对抗性政治,强调不同利益之间的共同之处,中国人普遍还是认为用“和谐中道”、“和而不同”这个理念治理庞大而错综复杂的社会更好,可以有效化解社会迅速变革带来的各种矛盾。
- 中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上兼收并蓄的好学传统,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优势渐渐显露出来。
- 中国人今天要做的就是通过“和谐中道”、“和而不同”这些理念去影响这个世界,揭示“唯我独尊”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点破意识形态偏执狂的愚昧,给西方话语霸权画一个句号,从而为世界赢得更多的公正、繁荣与和平。
-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和整体主义。儒、道、释互补,儒、法、墨共存,表现出多元一体的思想格局。
- 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这样丰富的。比如说各地都有小镇,一个一个都是上千年的历史,这是非常丰富精彩的财富。
- ↑ 习近平,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