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作家”躲在角落很沉默
案例导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打工文学”、“打工作家”参加文学活动,“作家”会跟“作家”寒暄,“打工作家”则躲在角落很沉默。
改革详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老亨,黑边眼镜,《深圳青年》副总编辑。他认为,早期打工文学之所以能引起轰动,是因为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处在城市化初期,那时进城打工,内心似乎只有喜悦。90年代中后期,喜悦逐渐被焦虑所取代,打工者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早期打工者不怕苦累,家里还有几分薄田;如今往往几代人倾巢出动,年轻一代对工作比较挑剔。
这些变化影响着打工文学主题的变迁。陈再见,“80后”打工者,他认为打工文学不能被窄化为工厂文学,而应关注农民工生活的多个侧面,如留守老人和儿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灵挣扎等等。他的小说《瓜果》就写打工父亲接儿子到城里相聚,心灵上却彼此隔膜——在他看来,打工文学应关心人的心是否“进城”了,很多打工者积累了财富,但内心自卑,其子女既没有融入城市,又已不适应农村生活……这些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心灵成长,恰恰是未来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
而这一切正关乎打工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在这一点上他们寻找得很艰难。鲁迅在《彷徨》中说,“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写的是心灵漂泊,打工作家面对的则是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漂泊。正如许多农民工一样,打工作家的内心既进不了城,也回不了乡。这种身份认同焦虑,首先表现为“打工文学”、“打工作家”的命名,参加文学活动,“作家”会跟“作家”寒暄,“打工作家”则躲在角落很沉默。
不过,打工作家大多有文学自信:只要是好作品,为什么非得要用身份来评价呢?对于评论界所谓的“底层写作”的说法,他们并不认同。正如曾楚桥所言:“打工文学自从被那些饱食终日的批评家冠之以底层叙事后,一切便显得似是而非。我极度讨厌‘底层’这个词,但是我无法躲避这个词对我的围攻。”面对他们,我常常感到理论描述的无力和失效。
打工,这个社会学意义的词汇,能够最大程度地有效定义、诠释一个群体。而社会学对模型、框架建构的冲动,恰恰与文学的变动不居格格不入。比如,“打工作家”一词将他们定位为低学历、见识少、乡土的,可是他们的文学资源与喜好却跟当今许多作家一样,十分广泛:一位打工诗人说,他最爱的是法国诗人兰波;——位打工小说家说,他最爱的是王小波。我内心设想的柳青、路遥或者赵树理都没有出现。
他们有着为自己这个群体树碑立传的文学雄心,但是,对时代与民族做史诗式的开掘似乎并未成为共识,也并未显现6从文学状态来说,他们更接近鲁迅所说的“侨寓”作家:他们被生活放逐于城市,既具备现代都市眼光,又无法脱离故土情结。这种纠结生发出的内心张力,恰恰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普遍心理。相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侨居北京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在城乡之间的失重感、断裂感与漂泊感更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乡土文学、移民文学与都市文学的混合体;其突出的文学特征,是机器工业大背景下的群体流浪、疼痛与伤痕。
当然,这种疼痛是有局限的,同质化比较普遍。“这是我读一些来稿时的苦恼。”诗人、《特区文学》资深编辑费新乾认为,作家写的东西对个人来说可能意义非凡,但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你要张扬的是挣扎还是人性之光?你作品的脉动是否与时代的一样?这些都值得每个打工作家思考。《深圳特区报》综艺副刊部副主任齐霁则从这份痛感中,看到都市文学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文学正是来自生命的痛感与号叫。而在当前媚俗的都市文学里,我们难以看到这一点。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年轻的打工作家群体,或许正是将来能写出真正的都市文学的人。
分析思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同时又被大家普遍想象为文化沙漠。经济暴发之地必然物欲横流而文化贫瘠,这是人们想当然的思维定式。然而,或许恰恰因为在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让深圳不得不面对诸多随之产生的文化问题,并深刻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黏合剂,对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唯有“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才能“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这个道理”站在改革最前端的深圳,恐怕比任何一座城市都认识得更为清楚。
打工文学之所以会在深圳发轫并繁荣,并非没有原因。大量打工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座新兴城市,长期从事着繁重而廉价的劳动,他们有梦想,有痛苦,有不安,也有愤懑。郁积在心中的种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引导与有效疏通,必然会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破坏性力量——想想那些从富士康楼顶一跃而下的打工者们。深圳文化部门对于打工文学的大力扶持,因此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既保障了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又对社会上潜在的负面情绪作了有效引导,同时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并形成一种年轻、鲜活而独特的区域文化。
资料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全面深化改革案例100深度解读》
- 吕绍刚:《打工文学寻梦城乡:来自深圳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