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双轨生“商鬼”

来自公文素材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案例导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官不在大,有权则通,神不在尊,有钱则灵。斯是窍门,唯吾读用。计划换“回扣”,批条变利红;“双轨”生“商鬼”,前门转后门。

改革详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价格双轨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经济制度。在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两种价格之间相差悬殊6比如钢材,国家定价不到700元一吨,而市场上卖到近2000元,:于是一个新词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字典中:“倒爷”,把体制内资源搬到体制外,赚取差价。

初级形态的“倒爷”,不过是倒卖服装、小五金等普通日用品,火车硬座、麻包袋几乎是他们共同的道具。大包小包地扛着产品在火车上挤来挤去,枕着麻包袋蜷缩在火车硬座底下,成为他们的形象写照,这些倒卖行为在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更为神通广大的是通过政府背景弄到计划物资批条,然后倒腾出去赚钱,时称“官倒”。

一位自称“从倒木材,到倒地皮,再到俄罗斯倒服装,把‘倒爷,当了个遍”的温州商人多年后毫不讳言地说,他的“第一桶金”源自一张批条。他回忆说:“当时我从一个在政府任要职的亲戚那里得到了一张一次性木材采伐批条,开始了木材的倒卖生意。当时湖南的木材大概在两三百元一立方米,而到了浙江就卖到了七八百元一立方米,批条只能用一次,这位精明的温州商人便用第一次赚取的利润疏通关系,与湖南当地的木材管理站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由此打通了木材买卖通道。一位亲历其事的网友多年后慨叹道:“可别小瞧了他们,当年可是像蝗虫一样闹腾得厉害,但凡计划物资、化肥、农药、水泥、钢材,没有他们弄不到手的。官倒们起初还装模作样,先注册家公司,把计划物资套出来,再倒出去,好歹有个做生意的模样,也好掩人耳目^后来,嫌这样赚钱太麻烦,注册公司、租仓库都要花银子9于是,就直接倒卖计划票或是批条——一叠批条出手,就能换到整包整包的人民币。”

市场上什么紧俏,什么就成为“倒爷们的目标。

时人有首《官倒铭》,讽刺这种社会现象:

官不在大,有权则通,神不在尊,有钱则灵。斯是窍门,唯吾读用。计划换“回扣”,批条变利红;“双轨”生“商鬼”,前门转后门。可以得彩电,盖楼亭。无国事之人耳,唯私利之劳形;倒的公家物,进的私囊中,民众日:祸由此生。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是当时社会上的流传语。“双轨制”的危害不仅在于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政府的威信,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激起老百姓极大的不满,

分析思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价格若不是市场形成的,就无法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进而就会传递错误的资源稀缺信息给各利益主体。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就是根据价格及其波动来灵活配置资源。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渐进式改革,价格机制的改革也如此。价格双轨制在当时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其在壮大公有制经济、快速建立工业体系中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保证了重要企业能够以低成本获得所需材料。

市场价格反映的是市场供求状况,一旦受到管制,市场上原有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会被打破,相应主体便会想办法逃避管制。我们看到在价格双轨制时期,“条子”、“计划票”成了稀缺资源,人们不得不为这种稀缺的指标额外付费,平价物资事实上普通百姓很难获得。推而广之,如今旨在为低收入群体设计的低价房等商品,因为存在市场价差和套利机会,普通人也很难获得,或者很难以低价获得。旨在帮助穷人的政策,最终反而有可能害了穷人,这类事情值得我们反思。

资料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全面深化改革案例100深度解读》
  • 顾亚奇、常仕本、章晓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