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过猛助推绑架企业

来自公文素材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案例导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尚德电力的发迹、成长、上市,都是由无锡市政府一手扶持的。而如今,尚德电力危在旦夕,政府真能坐视不理?

改革详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5年12月,施正荣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100%控股无锡尚德的尚德电力,并携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每股15美元,市值1.97亿美元,它不仅是我国第一家在美国纽约成功上市的光伏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在美国纽约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

一时间,无锡尚德如日中天,被称作“无锡名片”,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并跻身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列。2006年,尚德电力光伏组件产能达到2.4吉瓦,股价达到40美元以上,被视作代表整个光伏产业光明未来的“信心”。

尚德电力在资本市场的一路“飘红”也迅速为施正荣带来了巨额财富。2006年底,施正荣以23亿美元身家登上“中国首富”宝座,被称为“太阳能之父”、“光伏教父”。

2013年3月18日,曾向无锡尚德大开绿灯的债权银行联合递交了破产重整申请,截至2月底,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

谁在拔苗助长?

作为新兴产业,光伏帝国的崛起与政府推手的支持密不可分。

就全国而言,“绿色能源”计划备受热捧,政府和银行对光伏项目大开绿灯,企业扩展增容成风。就地方而言,光伏产业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宠儿,无偿土地、资金配额、电价补贴、低息贷款、免费排污……

面对产能“大跃进”的质疑,施正荣表示:“光伏产业是一个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是无限大的行业。我看不出来目前产能哪里过剩?”同时,尚德电力仍在加大融资、兴建工厂、加强产能扩张,大举外债也多是在这一时期。

实际上,光伏产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并由此带来价格的大幅下降,整个行业陷入低潮。

唯一的出路,还是地方政府。

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地方政府出手相救,是尚德电力唯一的出路。

虽然,地方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将如何救助还不明朗,但毋庸置疑的是,面对尚德电力的残局,无锡市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观。

尚德,与无锡市政府早已血脉相连。2001年,仅有4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施正荣找到了无锡市政府,讲述了“未来光伏世界”的梦想,无锡市政府让当地8家国企凑了650万美元入股无锡尚德,并力挺身为科学家而非企业家的施正荣担任董事长,以便大展身手。

事实证明,无锡市政府的“输血”扶持功不可没,无锡尚德得以迅速成长,三年间,成为中国光伏产业“新秀”。

2005年3月,尚德电力筹备上市,必须进行资本整合,无锡市政府再次出手,在强有力的动员下,原国有股东主动退出尚德,分别取得了10~23倍的投资收益,使髙盛、英联等多家海外资本顺利入股,尚德电力转制为外资企业,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转股过程顺利得不可思议。

“无锡模式”也曾名噪一时,一个开明的政府,通过整合政策、资本、技术、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全力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达成明星企业的崛起,为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铺平了道路。

由此可见,尚德电力的发迹、成长、上市,都是由无锡市政府一手扶持的。而如今,尚德电力危在旦夕,政府真能坐视不理?

分析思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产能过剩问题成为近年以及今后几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屡调不止。但令人不解的是,不仅传统产业(如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如风电设备、光伏等产业)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这需要我们反思,产能过剩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治理产能过剩,政府和市场分别应当做什么?

无锡尚德破产一案,背后反映的实际上就是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的边界问题。短短几年的时间,在无锡市政府的帮助下,无锡尚德一跃成为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政府提供的主要便利,不是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升级,而是在资源投入方面给予极大优惠:“无偿土地、资金配额、电价补贴、低息贷款、免费排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本来应该构成企业的成本,但在政府的补贴下,企业在资源投入上节省的成本支撑了“低端、低利润率环节”生产模式。归根结底,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为产能过剩买单,因此政府的补贴可能加剧了产能过剩。这值得我们反思,产能过剩并不一定是市场失灵,需要探索用市场机制来化解产能过剩的新路径。

资料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全面深化改革案例100深度解读》
  • 李妍:《光伏教父退位:地方政府过猛助推绑架企业》,《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