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名人传略

来自公文素材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王 章(公元前6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仲卿,西汉泰山钜平(今大汶口)人。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王章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对儒学五经研讨很深,12岁时已闻名百里。贫病时,卧牛衣中泣,与妻诀。妻正言道:“京师尊重,谁逾仲卿,今值病厄,不自激昂,反涕泣,何鄙也!”王章从此发愤攻读,终“以文学为官”。汉元章时,任左曹中郎将,因弹劾汉元帝最宠幸的大宦官石显,被免除官职。成帝征为谏议大夫。王章勤恳奉职,为官清正,刚直敢言。经大将军王凤推荐提拔为京兆尹。当时王凤辅政,王章看到汉室政权有被王家篡夺的危险,不顾私恩、不畏王凤家族势倾朝野,上奏封事,言王凤专权蔽主,不可令其久典事权,宜换忠贤。为此被王凤陷害,死于狱中。

于 禁(?—22)[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大汶口)人。初从济北相鲍信,后附曹操,拜为军司马。随曹操参加攻击黄巾军和吕布、张绣、袁绍等,战功卓著,封益寿亭侯,官至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秋,曹仁与关羽相拒于樊城(今湖北襄樊),曹操令于禁增援。当时大雨连绵,河水暴涨,曹军被告洪水所淹。关羽乘机进攻,曹兵七军覆没,于禁被俘后投降。后关羽被东吴所杀,于禁入吴。黄初二年(221),被孙权送回魏国,不久惭恨而死。

王彦章(863—92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子明,今岱岳区道朗人。五代梁太祖朱温时曾任水军大都督,官至招讨使。少为军卒,骁勇有力,曾率兵卒不足千人,破敌于南城。后兵败被俘,拒降被杀。其后代曾在道朗立庙奉祀。

石 介(1005—1045)[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守道,宋兖州奉符(今徂徕镇桥沟村)人。石介世代务农,其父石丙开始出仕,官至太常博士。石介少时师从应天府南都学舍范仲淹读书。天圣八年(1030),石介与欧阳修、蔡襄、马永伯等同登进士,历任郓城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主簿、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进讲、太子中允等职。康定元年(1040),石介服母丧未满,又守父丧,其间,在徂徕山创办“徂徕书院”并讲学,世称“徂徕先生”。后与泰山先生孙复在岱庙东南隅汉柏地筑室建起泰山书院。与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业”,并称“宋初三先生”。欧阳修称他“貌厚而气完,学私愤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孙复在泰山讲学时,石介尊他为师,执弟子礼甚恭,影响所及,能使鲁人皆好学。石介为文章,“博辩友伟,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时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尝作《怪说》3篇,斥佛老为“汗漫不经之教,妖诞幻惑之说”。指杨亿的时文“穷妍极态,缀风月,型号花草,淫茂侈丽,浮华纂组”。对于抑制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以及开展古文运动,都起到积极作用。 石介在太学时,仁宗启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石介形于色,乃作《庆历圣德颂》以褒贬大臣,称杜衍等为众贤,斥夏竦为大奸。诗出,孙复谓石子祸于此矣。不久,出判濮州,未到任。于庆历五年(1045)卒于家,享年41岁。石介的诗文,南宋时即有刻本,至清代有多次翻刻本,繁简不一。1984年,中华局出版《徂徕石先生文集》(陈植锷搜集校点),录石介颂10首、古诗54首、律诗80首、杂著40篇、论12篇、书信40篇、序8篇、记11篇、启表10篇、附录佚文8篇,是迄今最完善的文集。

党怀英(1134—121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世杰,号竹溪。金泰安人。父纯睦,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仕金,任泰安军录事参军,党怀英自幼随父宦居泰安,父亲卒后,遂安居泰安,自称泰安人。怀英少年时,与著名词人辛弃疾同师,学绩斐然,至20岁时因“应奉不得意,遂略世务,放浪山水之间”。他隐居徂徕山,自筑“竹溪庵”,读书吟诗,著《竹溪集》《钟鼎集韵》。 大定十年(1170)中进士,历任莒州(今山东莒县)军事判官、汝阴(今安徽阜阳)县尹、国史馆编修官、翰林编 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任辽史刊修官应奉,参与辽史编修。明昌元年(1190)任国子监祭酒,二年任侍讲学士,不久改任翰林学士。增修曲阜宣圣庙,奉圣命撰碑文,深受历任君主赏识,为当时金朝文坛领袖。承安二年(1197)任泰宁军事节度使,翌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后退休还家。大安三年(1211)卒,享年78岁,谥文献。怀英博洽群书,擅长书法,尤工篆书。现存碑刻,如岱庙“金重修东岳庙碑”的篆书题额以及谷山寺碑、天封寺碑皆为怀英手迹。

李汝桂(1514—1600)[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少崖,号还朴,泰安(今山口镇东太平村)人。儒士李钦之子。隆庆戊辰(1568)贡士, 先后任广德(今安徽广德)、迁安(今河北迁安)训导、献县(今河北献县)教谕。汝桂笃志好学,辞官后在故里崖下设育英书院讲学。李氏宣讲太极中庸之学,独抒见解。大臣甘一骥从之讲学,执弟子礼,肥城知县马经纶(进士,万历十七年在任)率门下200人执经受业。育英书院为泰山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 李汝桂潜心理学,世称“海岱儒宗”。卒后,侍御冯从吾题其墓曰:“明理学名儒还朴李先生墓”(墓在东太平村北,山口镇旧有神道碑,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所著有《还朴心声》《教言讲余录》等,今均已不存。民国时期,李氏后裔搜集李汝桂诗文数篇,与其父李钦文合刊为《北崖少崖父子遗文集》一卷,近代学人范明枢为之作序。

王 度(1614—169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平子, 泰安道朗人。名宦王嘉宾之子,初就学于育英书院。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知大同县。不久大同总兵姜瓖反正抗清,时王度正与总督等官员出城迎接英亲王阿济格,闻知事变“众皆惶惧”,只有王度大呼道:贼据城矣,若入城是从贼也!今事且急,莫如驰赴阳和,迎英王会兵剿贼。众议乃决。一月而贼平,刑部主事,恤刑江南之徽宁诸郡,累官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加一级),致仕归,年八十余卒,卒葬泰安城东之北上高村(原有牌坊石仪,毁于“文化大革命”中)。著有《恤刑题稿》《伪官据城记》;泰山后石坞莲花洞侧有石刻“户部侍郎王度读书处”九字。云台寺有其读书作诗处,并有镌字“虎溪泉”,镌招隐五绝一首。

刘二祖(生卒不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泰安州(今岱岳区)人。崇庆元年(1212)刘二祖聚众起义抗金,初投杨安儿红袄军,以沂蒙山为根据地,率部众转战淄州、沂州等地。贞祐二年(1214),杨安儿主力军被金将仆散安贞击败,所占州县相继失陷,他拒不投降,继续战斗。翌年金军攻破大沫,刘在战斗中负伤被俘,不久被杀。余部由霍仪、郝定、彭义斌等率领,继续进行反金斗争。

王 楫(生卒不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济川,今范镇柴家庄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授柘城(今河南柘城县)县令,再调安邑(今山西运城)县令,后升户部主事。时山海关内外,与清军连年战争,楫奉命司理军饷,曾受到崇祯帝赏识。迁固原(今宁夏原州区),不久升宁夏巡抚。楫居官廉洁自持,执法甚严,遭悍将嫉恨,兵变被害。

赵弘文(?—1683)[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东渊,号朴庵,今范镇谷家庄人。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一部攻入泰城后建立地方政权。赵弘文密结高桂等人发动政变,杀死大顺军泰安防御史及其部将10余人。不久,大顺军攻克泰城,高桂阵亡,赵被俘。在押解途中闻李自成兵败讯,大顺军溃散,赵逃回泰安。清朝统治确立后,曾数次敦请赵出山,均遭其拒绝。旋又应召仕清。清顺治二年(1645)任广东道御史,后改巡按苏松等处治海综核将领。任上击污吏、减赋税、平扰乱,为三吴父老所称颂。翌年任满回朝,惟文卷仆童,别无长物。后被谗,获“荐举太滥”之咎降调。赵不辩,辞官归里,居泰城梅花馆,以诗文自娱。著有《光碧书稿》《蒙难纪略》行世。康熙十二年(1673)卒,葬于祝山之阳。

姜桂松(生卒不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兰如,今粥店街道粥店村人。雍正八年(1730),大汶口漫水石桥被水冲毁。河宽里许,重修工程量大,被搁置。姜看到行人受阻,立誓日后如有可能,必重修此桥。是年,朝廷派丁皂保重修泰山盘路并重建岱宗坊。岱宗坊主梁过重,数次抬升不成。姜献策起升获得成功,深得丁赏识,遂将重修泰山盘路事委任姜。工竣,赢得工值颇丰。为实现夙愿,于乾隆六年(1741)捐资倡修大汶口石桥。姜亲临工地勘测设计,监督下料施工,不到一年,65孔桥完全竣工。为表彰姜的功绩,曾一度称此桥为姜公桥,并立碑纪念(碑原立于大汶口西南门里,已毁)。 此后,姜又捐资修泮河通西桥、司家庄广济桥,皆有碑记其事。修桥石料均出自粥店村枣行,其地今仍称姜公石窝。

高莲溪(1853—1913)[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淑濂,号公愚,今大汶口镇东武家村人。34岁入邑庠,后因母病,遂专心致力于医学。不数年,以医术闻名,尤为妇科见长。高年近六旬时,受聘为泰安“益寿堂”坐堂医师,四方求诊者盈室。他对病人,不论贵贱皆精心诊治,从不接受馈赠。群众欲欲向其赠匾,他说:“吾平生无他技,仅以医术救人,是吾应尽之职责,何须颂扬!”坚辞不受。他把一生行医经验认真总结,著《胎产方案》书稿,凡四卷。该书对妇女胎前、临产、产后诸疾治疗均有独到见解。高卒后20年,其子宗岳将文稿付梓问世。

王建成(生卒不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清泰安(今大汶口镇北西遥村)人。粗识文字,以农为业。一生勤劳刚直,见义勇为。清同治四年(1865),清兵60余人过境,在大汶口一带擅入民宅,恣意奸淫抢掠。村民强忍愤怒,假意设筵招待,趁清兵醉卧,将其全部杀掉。官府下令严缉凶手,声言不交出凶手,便血洗大汶口、大吴、西遥3乡28村。群众惊慌不安,人人自危。值此千钧一发之际,建成虽未杀清兵,但决计牺牲个人挽救一方群众,乃挺身而出,自报为凶手,毅然入囚车赴案。泰安知县何松亭几经审问,建成回答“杀人者只我一人”。酷刑之下,供词始终如一。知县无奈,乃假设阴曹地府,令人扮阎王小鬼,把建成打昏后,诱其招供。王醒后,见鬼判满堂一片阴森,心想“莫非真的死了?”随即口咬手指,觉有疼痛,遂大喊:“杀清兵只我一人。”知县感其大义,具状上报,指出乡勇杀人,误认为“捻匪”假扮官兵抢劫民财,实属误杀,宜赦而不究。后结案释归。知县赞王为“豪杰之士”,赠号“清杰”,并赐顶帽官服。王80岁病逝,乡人感其恩义,立“一方活佛”碑以志纪念。

朱承恩(1859—1926)[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紫庭,今良庄镇石楼村人。朱幼读私塾,喜博览群书,注重研究历代王朝兴衰和时局变化,积极拥护康梁维新变法,赞成实行学堂教育。1902年,朱组织民众毁神像、驱道士,改三座庙宇为学堂,收庙地20余亩为学田,沿柴汶河百亩河滩植树,以广学产。朱的行动,遭到守旧势力反对,乡绅控其“不守旧制,图谋不轨”,朱与乡绅对簿公堂。适值进步人士赵新儒准备留学日本,劝他罢讼一起东渡留学。朱与之同往,入东京宏文书院攻读师范科。1906年回国,被选为泰安县劝学所副总董事(总董事范明枢)。1909年5月任总董事。清廷虽已明令废科举、兴学堂,但守旧势力和私塾教育根深蒂固。朱协同范明枢破旧立新,使学堂教育成为县内教育的主导力量。民国建立后,朱承恩因改革教育有成就,相继被选为泰安县议会议员、山东省议会议员、省咨议局议员。后历任禹城、嘉祥和广西武宣县知事。晚年出任沂州军法正。1926年卒于任。

朱锡庚(1888—192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泰安县(今岱岳区)山口镇辛庄人。朱锡庚出身贫苦。1919年入鲁丰纱厂做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工运骨干。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任中共鲁丰纱厂支部委员。“五卅惨案”后,鲁丰纱厂工人投入反帝爱国运动,朱任该厂后援会负责人。6月成立厂工会,被推选为委员长,遂组织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发展中共党员10余名。6月30日,朱带领工人参加在济南中山公园举行的“五卅”周月纪念大会,会后游行示威,到省长公署进行请愿。鲁丰纱厂的工人运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敌视,对朱先以千元重金和科长职务相许,遭拒绝后,又以身家性命相威胁。1925年8月被厂方开除。1926年8月,又受张宗昌通缉。11月,朱返回济南,在纱厂秘密召开会议时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屡受酷刑,宁死不屈,保护了党组织。张宗昌以“第三国际赤化党”的罪名判朱锡庚死刑。朱锡庚在赴刑场路上,大义凛然,痛斥军阀罪行,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

孙传芳(1885—1935)[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馨远。今祝阳镇下乔庄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携4个子女到历城谋生。孙传芳有姊三人,三姊嫁山东巡抚袁世凯部下武卫右军执法营务处王英楷。孙传芳15岁时附读于王家。1902年,经王举荐,入保定陆军练官营当学兵,后被保送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就读。1904年夏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入东京振武学校,后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3月回国。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传芳在二师师长王占元的提携下开始发迹。1913年任团长,后历任旅长、混成旅旅长。1917年调任湖北第一师师长。1921年湘鄂战争起,王占元下台,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任命孙传芳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直奉战争爆发后,曹锟命孙发兵援闽,任命为福建军务督理。1924年8月,江浙战争爆发,孙传芳以闽浙总司令的名义挥师北上,攻占浙江,进驻杭州,被曹锟政府任命为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授予恪威上将军勋位。11月,曹锟被冯玉祥囚于中南海,段祺瑞上台执政。翌年秋,奉军陈兵长江威胁浙江。孙传芳以“秋操”为名,分兵渡江北逐,与山东督办张宗昌的前敌总指挥施从滨部遭遇,施部溃败,施被俘。孙传芳将其押至蚌埠杀害。从此施、孙两家结怨。12月25日,孙传芳在南京正式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省联军,自任总司令,成为直系后期最大军阀。1926年10月,孙传芳镇压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同年冬,孙军在南昌、九江被北伐军击败,退据江苏。1927年2月,镇压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不久孙传芳密往天津投靠张作霖,任安国军副总司令。6月改任安国军第一军团军团长。8月,率部渡江与国民革命军作战,在南京龙潭惨败。1928年春,任鲁西南前线总指挥,后被冯玉祥部击溃。4月底,在泰安西部至肥城一线被国民革命军彻底打垮,后逃往沈阳投奔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迁居天津。1935年11月13日午后,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化名董惠,将其刺杀于天津紫竹林清修院。

吕世隆(1909—193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道宏,今粥店街道李家庄人。1926年,在泰安省立三中读书时,积极参加反日爱国运动。1931年秋,参加济南学生举行的罢课示威游行和南京反日爱国请愿运动。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1月,参加北平爱国学生南下宣传队。2月,因参加爱国学生反对北平新学联法西斯活动被捕入狱,后经学校保释出狱。3月北平学生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吕世隆任中国大学“民先支队”训练部部长和西城区“民先纵队”训练部部长。1937年,大学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初,在济南组织“平津流亡学生同学会”,收容平津流亡学生,组织学生慰问负伤将士,演唱抗日歌剧。9月底考入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10月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到聊城协助范筑先抗日。12月受范委派,赴莘县任抗日政府县长。面对日军严重威胁、国民党县长不战而逃、土匪蜂起的混乱局面,组建中共莘县领导小组,确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指导方针,随即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建立各级农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等抗日救亡团体。整顿旧县政府武装,收编地方民团,扩充壮大抗日队伍,建立县保安大队(吕兼任大队长),委派共产党员担任政治部主任及各连政治指导员。整顿县政府各科室,恢复全县区公所。在受灾农村,向贫苦农民发放救济粮和生产贷款,并组织他们开展生产自救,各项工作均为鲁西各县之冠,吕世隆被范筑先将军誉为“抗日模范县长”。聊城失陷后,日伪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相策应,于1938年11月制造了“莘县事变”。吕世隆在县政府院内被杀害。

洪 涛(1912—193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江西省横峰县青板乡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冬,入赣东北信江军校学习,结业后任赣东北红军第五团一连某排排长,旋即升为连长。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赣东北红军扩编成红十军,他先后任红十军四旅十团一营营长、十团副团长。1933年1月,调往瑞金中央“红大”学习,5月任红十军九师五十六团团长。先后率部出击闽西建宁、沙县、梅越等地,屡打胜仗,在梅越战斗中负伤。1934年10月,跟随罗炳辉将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又三次负伤。第三次负伤子弹串入肺部,弹头无法取出。1936年10月,任红三十二军七团团长,赴延安“抗大”学习。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派洪涛到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初任山东第六区抗日第一游击支队长。他用党的统战政策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教育训练部队,队伍由20余人很快发展到180多人。1938年1月1日,同黎玉、赵杰、林浩等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任司令员。起义队伍1个月内由160余人发展到400多人,编成3个中队。为尽快提高部队军事素质,他身先士卒,摸爬滚打,手把手地教战士们投弹、射击、刺杀,并与战士一起站岗、放哨。他不顾肺伤亲自教授司号。他善于做思想工作,讲话简明生动,针对性强,颇能鼓舞战士斗志。经过训练,四支队的作战能力有很大提高。1月26日,在寺岭伏击日军告捷。2月18日,在四槐树伏击日军获胜。为扩大抗日根据地,洪涛同林浩率部向莱芜、淄川、博山方向发展。他亲临前线指挥,一举攻克莱芜县城。随后在莱芜、新泰交界处天井峪消灭何进步的反共地主武装。在莱芜设立八路军驻莱办事处后挥师北上,队伍扩大至2000人。对此,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恐惶不安,与谭远村合谋消灭四支队。洪涛果断决定反击,俘获谭部300多人。随即成立抗日人民政府莱芜市执行委员会,四支队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洪涛任师长。5月初,秦部向一师反扑,为维护统一战线,洪涛说服部队向鲁西镇转移,秦启荣却步步进逼。一师忍无可忍被迫反击。洪涛躺在担架上听战况汇报,紧急关头拖着虚弱的病体临阵指挥,逼敌退至莱芜城。因连续行军作战,洪涛伤势日趋恶化,部队转移至徂徕山劝礼村(又称圈里村)时,不幸病故。

张殿忠(1873—1940)[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绍韩。泰安县(今岱岳区)良庄镇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被选送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化科。1906年参加同盟会。1908年学成回国。在家乡他向乡亲们讲述封建礼俗害处,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昏庸,倡导放足剪发,发动群众拆除庙宇,兴建学校,创办了东良庄初级小学。曾亲自任教,对学生进行反帝制、反封建的教育。民国建立后,他拥护三民主义,暗中声援孙中山革命活动。1937年秋,范明枢到东良庄发动组织区抗日动员委员会。张邀范居其家中,并在家中召集会议。1938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他动员赵一川组织地方武装加入共产党领导的第四支队。1938年春,侵占大汶口的日军兵临良庄,强行组织维持会。张挺身而出,支持抗击日军行动,阐述抗日救国道理,使群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张丧偶多年后,娶高玉梅为妻。动员高玉梅参加本村抗日妇救会任村妇救会会长,后支持高玉梅调县妇救会。1940年夏病故。

张伯祥( 1907—194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俊千,泰安县(今岱岳区)马庄镇李家大坡村人。1925年考入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大汶口特支委员,组织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同年,根据省委指示,与王卿、韩伯章等8名党员打入军阀张宗昌直鲁联军军官学校,开展兵运工作。1928年春,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1932年,他去吉林省以教学为名,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回到本村发展党员6名,并建立起党支部。随后,他与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北华取得联系,按照省委要求,在本村周围10多个村发动组织进步青年和学生150余人,1938年1月,率队加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任第五大队队长。1941年3月,在日军对鲁西抗日根据地大扫荡战斗中,鲁西区第一(泰西)地委、行署被包围,他率地方武装部队在肥城莲花峪与敌展开激战,突围中壮烈牺牲。 1963年10月,迁葬于泰山烈士陵园。

朱玉干(1909—194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泰安县(今岱岳区)徂徕镇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任中共泰(安)莱(芜)县委学运委员。1928年4月,联络泰安火车站装卸工人和泰安城人力车运输工人,成立“泰安工人联合会”,积极组织开展游行示威和罢工活动。10月,参与建立中共泰安特支,1929年4月任泰安特支书记。1930年2月,山东临时省委遭破坏后,到平原县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5月任中共泰安中心县县委组织部部长,9月至12月任中心县县委书记,积极在农村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至1933年上半年,全县党、团员发展到300多名。1934年1月,遭反动当局通缉被迫到大连隐避时被捕。1936年被营救后返回泰安。1937年8月,泰安临时县委成立,朱任委员。 1938年1月,积极筹备并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月任中共泰安县委组织部部长,10月任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2月调任鲁中区党委社会部部长。1941年11月,在参加沂蒙山区反扫荡作战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薛得箴(1900—1942)[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泰安县(今岱岳区)满庄镇人。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大汶口特支委员。1927年8月任中共泰安县委宣传委员。 1938年1月,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后,在家乡筹资、筹枪,并带领10余名青壮年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后任泰安(西)县独立营特派员。1942年,在执行任务时被捕,惨遭日伪军杀害。

张子馥(1917—1943)[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山口镇王家庄人。1937年,在本村上学,由苏一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历任泰历县(今泰安、历城)黄山区特派员,泰历县公安局审讯科科长。1944年9月,当他和同事走到黄前一带水峪村时,由于饥饿和疲劳,便住在儿童团长尹士贵的家中,时尹早已叛变投敌。傍晚,尹士贵跑下山去,到羊栏沟村日伪据点告密,张子馥被捕,押送到上港日伪据点,后又押送到泰安城日军宪兵队,受到各种酷刑。是年,农历十一月中旬,日军将张子馥押往济南千佛山日伪据点,在据点关押半月余,将其当作强硬分子、政治犯,关进单间牢房。农历腊月初一早晨,日军把即将奄奄一息的张子馥拖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先用自来水龙头往张子馥身上喷洒凉水,最后,用沾满中国人鲜血的“东洋刀”砍下了他的头颅,张子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薛 浩(1903—194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良庄镇薛庄村人。1924年毕业于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6年,在泰安大汶口卫驾庄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东北隐蔽。“九一八”事变后回到泰安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为营救共产党员程照轩,曾与隐居泰山的冯玉祥有来往。后与张伯祥等人以教书为名进行抗日活动。 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曾动员泰安县第六区区长程子元和国民党秦启荣部第43大队参加抗日。7月随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南下,后留在临(沂)郯(城)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2月,薛组建临郯独立团,任团长。独立团首次出击日军就俘敌5人,缴获汽车2辆,威震鲁南。后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因斗争环境残酷,操劳过度,致使枪伤和肺病复发,1944年病故。

高明鉴(1918—1945)[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房村镇朱家庄人。在泰安城萃英中学(今泰安一中)读书时,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七七”事变后,高弃学回乡, 在本村任小学教师,从事抗日活动。 1938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 同年秋,任朱家庄党支部书记,不久在本村建立16人参加的抗日游击小组。1939年11月调任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社会部秘书。1941年3月任公安局审讯科科长。1942年3月任公安局局长。曾多次派公安人员打入伪泰安警察局、茅茨保安队、大波口警察所侦察敌情,做瓦解伪军组织的工作。1942年7月,日伪军蚕食徂徕山抗日根据地,环境恶化,中共泰安县委机关转移外地, 高明鉴受命坚持敌后斗争 。在此期间,他相继开展袭击、擒敌、锄奸、反霸等活动,震慑敌人,鼓舞了民众 。1945年2月,他带短枪班到东西良父执行任务,当晚住朱家庄 。大汶口日伪军闻讯出动200余人包围了朱家庄。在突围中, 壮烈牺牲。

侯 英 (1921—194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良庄镇山阳北村人。1940年高小毕业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任本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1942年6月,参加抗日游击队,后调入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短枪班任侦察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多次参加袭击、擒敌、锄奸、反霸等活动。1944年11月,任旧县区公安员。他依靠和发动群众,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对敌斗争中,他经常对伪军人员家属宣传党的政策,进行分化瓦解工作。1945年麦收后的一天,区委、区中队50余人,在圣元官庄被300余名伪军包围,由于伪军刘某深明大义,令其部下朝天开枪,区委、区中队得以安全转移。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泰安。旧县“还乡团”区队长李明泉经常带领“还乡团”及国民党军队搜捕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面对猖狂的敌人,侯带领民兵张贴标语,监视坏分子,侦察敌情,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2月16日,侯与10多个民兵和县独立营1个班住郑家庄,次日拂晓,被李明泉带领的200多人包围。在突围中,侯英为掩护战友,弹尽被俘。在种种酷刑下,侯始终守口如瓶。刽子手抽出铡刀向他砍去,侯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张纪珍(1911—194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粥店街道办事处六郎坟村人。 194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家中设秘密交通联络站,捜集和传速情报、信件。解放战争期间,给中共提供许多重要情报。1948年2月被还乡团抓住。还乡团将她吊起毒打,逼其说出中共机密,她坚不吐实。后被押到李家庄区公所,在还乡团头子宁洪林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大骂还乡团。宁气急败坏,指使打手用粗铁丝穿透张的锁骨,并在院子里走了数圈,然后用子弹头剥她的肋筋, 并割掉她的双乳、砍掉双脚。1948年,在李家庄北河滩被还乡团用刺刀杀害。

吕梓生(1913—194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粥店街道李家庄人。1922年2月入本村初小读书。 1928年秋考入泰城粮食市完小。 1930年夏毕业后考入泰安师范讲习所,1933 年夏毕业。 1933年秋至1934年在晩峪教学。1935—1938年在本村初小教学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工作,后因环境恶化隐蔽起来。1943—1944年与彭涛、刘德栋在曹家村创办抗日岱光小学。1947年还乡团在李家庄设据点,经常抓捕中共党员、干部及家属 。为消灭该据点的还乡团,中共泰西县委密派吕回本村,以教书为掩护,侦察还乡团据点及兵力部署等情况。1948年2月的一天,还乡团包围了吕家 。吕梓生兄弟三人被绑走。匪徒用尽酷刑,吕梓生凛然不惧,宁死不屈,最后被剖开肚子,壮烈牺牲。

杨福同(1918—195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满庄镇迎驾庄人。杨出身农民家庭,随父读书,深受影响。因家境困难,16岁弃学,赴济南经商。日军侵占济南后,转赴河南商丘张岚峰部皮革厂谋生。日军投降后,参加张岚峰部队,任某连文书。1947 年9月随张部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杨福同先后参加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荣立二等功3次。1949年参加西南剿匪,勇猛杀敌,表现突出,于1950年2 月被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战斗模范”称号。同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二九团8连副指导员。1951年7 月,在平金滩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

敬奠瀛(1890—195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大汶口镇敬家杭村人。幼读儒书,醉心功名。1906年废科举后,因功名无望而厌世。曾游历泰山、徂徕山,企图学道修仙。1914年,在泰安萃英中学就读时,教美传教士林美丽汉语,对林一见钟情,随之受洗入教。1919年,敬在济南“齐鲁医院”任传道员。1921年,在林的资助下回家集股办“圣徒信用储蓄社”。同年,任萃英中学教师,其间变卖家产,企图与林结婚后同去美国,遭林拒绝,又与前妻复婚。1925年,受美国牧师安临来之聘,任泰山孤贫院会计。1926年,在美传教士单覃思的资助下,增设“蚕桑学道房”。1927年将学道房改名为耶稣家庭(以下简称“家庭”),敬自任家长。敬多次率徒到各地巡游布道,劝人入“家”,并在各地建立“小家”(马庄耶稣家庭称“老家”)。到1937年,“老家”成员发展到60多人,有土地13.33公顷,耶稣家庭达14处。“七七事变”后,到1945年,“老家”成员增至500余人,“小家”64处。1948年,“小家”发展到127处,遍及全国。 1948年,泰安解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人民生活开始好转。成员们对“家庭”不满,抱怨渐多,要求归还家产,恢复自己的家庭。1952年,全国“三自”革新委员会派工作组进驻马庄“老家”。成员们纷纷揭发“家庭”内幕。后经多方协商,根据众人意愿,清查财产,恢复了原来各户的家庭,各地“小家”亦相继解散,耶稣家庭解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敬佯装“中立”,不准信徒与外界接触,却暗中窝藏汉奸伪泰安道尹杜中,并护送他潜逃。后又隐藏恶霸地主分子,掩护国民党军政人员,与人民为敌。在“三自”革新运动中,家庭成员纷纷揭发其罪行。10月被人民政府判刑10年。1957年3月,因病保外就医,8月31日卒于西安。

卢 杰(1891—196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岱岳区大汶口镇人。幼家贫,成年嫁东庄村李姓。1923年丧夫后,携子女回居娘家。1938年,大汶口沦陷,她送儿子李正育同其他3名青年参加徂徕山抗日部队,自己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主动为抗日部队送情报,做秘密联络工作。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李大娘”。1939年,动员身边唯一女儿参加了抗日部队。她和母亲靠做针线活谋生。她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出入敌占区,及时将情报送往山阳、茅茨游击区,使抗日机关取得对敌斗争的主动权。1940年,女儿在反扫荡中牺牲,她强忍悲痛,继续为革命奔波,并对儿子和部队首长说:“打仗就要有牺牲,不要难过,鼓起劲来争取胜利。”1941年,她侦知驻崔村的伪军副官赵中洲与其他伪军有矛盾,及时告知公安局,公安局将赵逮捕。经她多次劝解,赵主动交出手枪,脱离伪军。1946年,新四军一纵二旅围攻大汶口国民党军赵广兴部,在28天战斗中,她与县、区妇女干部东奔西跑,发动群众,供应给养,慰问伤病员。1947年,莱北战役期间,她组织群众碾米磨面、加工食品、做军鞋、出担架。是年夏,泰安一带形势紧张,她带领军属转移、备战,做了大量安抚工作。后回居大汶口,积极参加妇代会工作,被选为泰宁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后,因年迈体弱,随子在部队生活。1964年病故。

侯逸民(1904—196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冷生,今大汶口镇大侯村人。少年立志济世活人,潜心研究医学,通晓《灵枢》《素问》《伤寒论》,贯通各家学说,临床辨证缜密,掌握法严方宽,群众有求必应,对病人精心诊治,活人无算,名噪岱南。1934年,侯逸民与医务界人士周福亮、王子良、夏仲明等7人发起组织“汶阳国医研究会”,其宗旨是昌明中医、裨益社会,对继承与弘扬传统医学起到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职泰安专区中心医院、泰安县中医院、泰安卫校等单位,多次被选为泰安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 1964年病故。著有《内科证治方案》一书,近10万字。

王逢寅(1911—1996)[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炳臣 ,今北集坡街道赵庄人。新中国成立前,王逢寅在泰安城宏济药店当坐堂先生。1938年,日军侵占泰安城后,他决意回乡为农民治病。在接受党组织教育后,回泰安城药店坐堂,借行医之便探视敌人动静,秘密传递情报,药店成了地下联络点。他还用各种方法诱购敌人军火, 资助抗日武装 。为此曾引起敌人的怀疑,将其逮捕监押,受到残酷折磨,但丝毫没有暴露真情,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党的医务工作忠心耿耿。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创办泰安县中医院。先后任泰安县卫生局副局长、泰安县中医院院长、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泰安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泰安县政协副主席等职。王逢寅长于内科、尤精伤寒,对风寒外感的“伤寒症”,确有药到病除的技艺,有“伤寒先生”之称。他创制的“葛苏饮”一方,临床有较高的疗效,至今流传,应用甚广。1996年病故。

邹筱孟(1906—196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道朗镇田峪村人。1924年8月到1927年3月,在济南齐鲁护士学校学习。1930年7月到1933年10月,在滨县私人诊所当医生。后在济宁私立鲁西中学当事务员。1937年回乡开设小医院。1938年2月到1940年4月任泰西抗日六支队医务主任,为部队筹集资金和枪支弹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一大队长。 在“道朗阻击战”中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在部队负责卫生工作,经常出入敌占区购买医药、器材。1940年5月到1945年先后在鲁西343旅9团卫生处、冀鲁军区第一军分区任卫生队队长、医务主任、卫生处处长等职。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培养了大批军医,被人称为“鲁西区人民抗目武装医务方面的奠基人”。 1949年3月编入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卫生部, 任副部长,随军南下。11月任贵州省卫生厅厅长。1967年3月病故。

唐立信(1925—196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大汶口镇前营村人。1945年参加村民兵联防队。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9月参加中共泰西县五区联合会任工作员,在村里被选为农会主任。1947年4月担任泰西县五区武工队分队长。9月在泰西军分区部队攻打西界镇还乡团区公所时,一名战士受伤,他背起伤员跑出3里路,安排好后,立即返回阵地。是年冬中共泰安县委批准唐荣立特等功一次。1949年2月唐参加山东省南下工作队,在华东干部纵队二支队某部任班长。5月到达浙江省建德市,任三都区区长。10月他带领一个班剿匪时,夜宿蔡村。拂晓,被土匪包围。在战斗中唐腿部受伤,他沉着指挥战斗,消灭了大股土匪。1950年任中共三都区区委书记。1957年8月任建德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翌年8月调任金华军分区调查统计科副科长。1960年5月授少校军衔。1961年5月调任江山市人民武装部第二政治委员。1964年5月授中校军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唐立信受到冲击。1967年7月,唐立信被一伙暴徒劫持到江山市赵家达岭山,惨遭杀害。1978年,中共江山市革命委员会为唐立信举行公葬。

王士栋(1946—196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北集坡街道季家庄人。出身于贫农家庭,父早逝。1962年高小毕业后在家乡劳动。1964年任大队民兵连连长。1966年3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在山东省军区独立一师一团二营当战士,担任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警卫。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制服正在田间耕作的惊骡,救下耙地的一位农民,还曾把病倒在路旁的一名少女送到医院救治。1967年5月31日晩8时突降暴雨,狂风大作,堆在洛口大桥头的圆木被狂风吹散在道轨上,危急关头,王士栋闻讯后,披上雨衣,赶至桥头。这时, 一列客车正急驶而来。当王士栋奋不顾身将圆木掀出道轨时,火车呼啸而过,车轮卷走了他的身躯。为表彰王士栋的英雄事迹,中共山东省军区委员会追任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并追记一等功。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济南军区领导机关作出关于开展学习王士栋的决定。

王耀武(1904—196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佐民,泰安县(今岱岳区)夏张镇上王庄人。王耀武出身于农民家庭,9岁读私塾。19岁因家境败落而辍学。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军校他严遵教训、勤奋学习,崇拜孙中山的革命理论。1925年10月,军校未毕业即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6年1月军校毕业,任国民革命军少尉排长,不久升上尉连长。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王耀武任少校营长。8月被调往江西参与堵击贺龙、叶挺的南昌起义部队。1928年,王耀武参加北伐,进军济南。1930年,在济南参加中原大战,9月升上校团长。1932年6月,参加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因顽守江西宜黄,被蒋召见并提升为少将旅长。1933年10月,阻击北上抗日的红军,击溃方志敏主力部队。不久,升任五十一师师长。“七七事变”后,王耀武率部参加“八一三”上海抗战和南京保卫战,重创日军。1938 年5月,参加河南兰封战役,7月参加江西万岭会战,与日军激战获胜。1939年6月被蒋介石召见,提升为七十四军中将军长。9月率部参加长沙会战,收复高安。1941年春,上高会战中王耀武部战绩卓著,被称为“抗日铁军”。1942年4月,参加浙赣会战,阻滞日军西犯。1943年4月参加鄂西战役,截断日军交通。11月,参加常德会战,夺回常德城,受蒋介石召见于南岳。翌年1月提升为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4月,王指挥30万大军迎击日军6个师团,组织湘西雪峰山战役,歼敌2.8万人。不久,王耀武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王耀武任长衡地区受降长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王耀武召到重庆,王接受内战命令。1946年1月下旬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3月兼任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同年初冬,王耀武指挥七十三军、五十四军、新八军等部进攻解放区,打通胶济、津浦两线,气焰嚣张一时。10月23日,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 解放军攻克外围,迫使王耀武龟缩城内。激战8昼夜,王耀武见大势已去,化装潜逃。9月24日在寿光被抓获,成为战俘。 1959年12月,王耀武被特赦释放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7月病故于北京。

高田霖(1889—1970)[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泽春,今大汶口镇人。幼年参加义和团活动,后得到基督教会资助入上海同济医院学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世界红十字会华工队,在欧洲战场服务。归国后在泰安博济医院任副医师。20世纪20年代脱离教会,在大汶口自办药房兼行医(后药房迁至申村)。徂徕山武装起义后,以其药房作为起义部队的医药供应处和秘密联络点,治疗伤病员不遗余力,并将其二子一女送入起义部队工作 。 为群众治病则坚持有钱无钱同样看病拿药的原则。抗战胜利后,高任华丰煤矿医院院长。1947年,医院转移到渤海区成为随军战备医院。新中国成立后,高在大汶口办诊所,任大汶口医务工作者协会主席,并被选为泰宁县人民代表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临终前留下三句遗言:“丧事从简,不收吊礼, 外债不讨。”

于秀泉(1890—197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徂徕镇徂徕村人。幼家贫,当童养媳。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她曾说服自己的子、侄参加抗战。当时中共泰安县委机关驻大寺村,为避免日军“扫荡”,转移到徂徕村附近的崆崆山办公。她身为小脚妇女,自告奋勇当县委机关的义务情报员,不分阴雨寒暑,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在深冬的一个雪天,因站岗放哨把脚冻伤致残。从她家到崆崆山都是陡峭山路,斗争最紧张时,曾一夜往返七次给县委送情报。1939年中秋节,日伪军对徂徕山根据地发起进攻。她将事先侦知的消息报告县委,县委预先准备,与日伪军激战一天,无一伤亡。在战斗中她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水送饭。一次,送情报途中被敌特盯梢,她立即将情报吞入腹内,转危为安。任村妇女救国会长后,夜以继日为抗日队伍筹措军粮,补洗军衣,给伤病员喂汤喂药。于在自己生活艰难的境况下,对过往抗日工作人员常留宿留饭,被人们称为“战士之家”。抗日干部赵声余身患疟疾,她卖掉家中槐树给赵治病。平时她组织妇女做军鞋,动员群众献粮捐款,说服青年人参军参战,为支前工作,做出重大贡献。1942年7月,日军实行坚壁清野,徂徕山抗日根据地变成无人区。她一家六口搬到邓家庄一间场院屋里住,食野菜充饥,但她对革命充满胜利信心。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带领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78年8月病故。人们为她立碑并修建“秀泉亭”。

刘承钊(1900—1976)[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泰安县(今粥店办事处大堰堤)人。1913年入萃英小学,后转入萃英中学,因家贫两次辍学。1922年完成中学学业后赴京入汇文大学预科。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翌年转入生物系。1927 年毕业后被遴选为助教同时读研究生, 从事两栖类动物研究。1929年获硕士学位, 并得到“金钥匙”奖,受聘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任讲师。 “九一八”事变后,愤而摔碎东洋瓷杯,回到燕京。因科研有成,于1932年获美国洛氏奖学金。后入康乃尔大学研究院,受业于导师赖特教授,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他经过悉心观察,发现雄蛙的第二性征,遂撰写论文《无尾目中一种新的第二性征:雄性线》。这一 发现引起国际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留学期间,他参观欧美各主要自然历史博物馆,发现当时中国标本全由外国学者研究,并以外国学者的名字命名,标本模式均留在外国,刘承钊被深深刺痛,决心改变这种局面。1934年,刘承钊获博士学位,同时获科学和教育两项“金钥匙”奖。8月回国,被教育部聘为教授职称, 任职东吴大学,其间发表一系列论文。1936 年,日本动物学会邀刘赴会,被断然拒绝。抗战爆发后,刘承钊率东吴大学生物系师生入川,加入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1938年,在西南第一次采集中,刘承钊首次采集到峨眉山弹琴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确定的新属新种。随后10年中,他先后10次野外采集,积累大量资料,发表40余篇论文,奠定了他中国两栖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地位。1946—1947年,刘承钊受美国国务院聘请赴美讲学,在芝加哥自然博物馆进行研究,翌年被该馆聘为名誉教授。美国鱼类学学会、两栖爬行类学会授予他终身国外荣誉会员称号。在美期间,他用英文撰写《华西两栖类》,1950年由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该会会刊《COPEIA》1950年第4期载文评论该著作: “对于世界两栖类动物的研究,这部书无疑是一项很重大的贡献。”刘承钊长期担任华西大学校长和四川医学院院长等职。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选任中科院学部委员。1961年出版专著中国无尾两栖类。1973年,刘承钊再次赴野外采集,酝酿撰写第三部著作《中国角蟾亚科分类讨论》。1976年4月病故。

李培孟(1942—1979)[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大汶口镇孙家庙村人。1962年初中毕业。1964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工程兵第七团历任战士、连长、副营长等职。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培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提升为干部后,注重身教,关心爱护战士,钻研军事业务,不断提高训练作战指挥能力。1965年10月到1968年5月,李培孟参加援越抗美斗争,在保障公路和新辟公路的施工中,和战友们一起胜利完成反轰炸、反骚扰、排除定时炸弹和施工等任务,两次荣记三等功,并荣获越南政府颁发的援越抗美纪念章。1968年8月到1972年4月,在援老(老挝)抗美斗争中,李培孟任副连长,带领连队出色地完成反空袭、敌特地面骚扰和架桥、开路等任务。1970年10月的一天,连队弹药器材库起火,他冲进仓库,抢过正在燃烧的油盆往外冲,熄灭火源,避免了重大爆炸事故的发生, 但他被烧成重伤,荣立二等功。1979年1月升任副营长。2月,在云南边防保卫战前线上,他带4名干部和一个扫雷班外出巡査,发现越军在中国部队出入的道路上埋设10颗“五九”式防步兵地雷。他不顾危险,率先动手并指挥战友将地雷排除。随后又发现一枚,李让战友隐蔽,独自排雷。地雷突然爆炸,李壮烈殉国,部队给他追记二等功。

王曰伦(1903—198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叙五,今夏张镇赵庄村人。1921年毕业于泰安省立三中,同年考入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采矿科。1927年毕业后参加正大铁路沿线和吕梁山地区的地质考察,发现山西马坊境铁矿,获庚子基金委员会奖金。1929年,同孙建初发现深平三家子铁矿。1931 年,在昆明大板桥发现磷矿线索。 1936—1937年,王曰伦调査黔东地质,初步查明该区的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并发现震旦系冰破(三千440)层和大面积冰水沉积物,首次发现滇东震旦系冰破层,证实了南方冰破层的普遍存在。 20世纪30—40年代,王曰伦在西南地区研究寒武纪及志留纪地质,以黔南地质调査为基础,建立下古灰统分层的标准剖面,今仍被地质界普遍采用。1942—1949年,在大西北进行地质研究和考察。1951年,王曰伦在五台山考察铁矿,研究五台山前寒武纪地质,纠正了美国B·威利斯关于五台系划分的错误,推动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研究。此成果被认为是国内地层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1952年,王曰伦与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西山等处发现两冰期和一个间冰期,首次把猿人文化与第四冰期和间冰期联系起来,提出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产生层位的见解,使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了结论。1955年,王曰伦提出南北震旦系地层是不同时代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王曰伦致力铁矿资源的研究,提出海相火山成矿的新观点。他在前寒武地质研究中造诣很深,对矿床地质、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大地构造、古冰川地质理论等学科研究,均有独到见解。王曰伦在科学研究中注重实践,每年到野外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古稀之年仍坚持外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病危时仍心系地质事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81年7月,在天津病故。

李介民(1909—198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房村镇西住村人。1940年1月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任中共泰安县第八区区委书记。他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各界人士组织抗日活动委员会,发挥各抗日组织的作用,加强政权建设,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7月,日军蚕食徂徕山区,形势恶化,他在空白村发展党员,建立“堡垒户”,择优选用干部。他率领区委一班人出没于徂徕山区,与敌昼夜周旋,坚持敌后斗争至抗战胜利。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调东北工作,任中共黑龙江省北安县委书记。1952年,后历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松花江专署专员。1961年任安达市市长。1964年任伊春特委副书记、伊春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冤狱7年。1977年平反, 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顾问。1981年3月,在伊春病故。 赵声余(1913—1981)  今良庄镇良庄西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发生东良庄保卫战。赵声余与村民一起,封闭寨门,奋起自卫,并一枪击毙了日军机枪手。1940年,任泰安县大队中队队长。4月,赵带领10余名队员,袭击茅茨据点,打死汉奸队长2人,日本兵1人,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1门,压弹机1个。8月,赵声余被泰山军分区授予“徂徕山战斗英雄”称号。1941年9月,赵带领5名战士夜袭云亭车站日军黑虎泉据点,打死日军1名,活捉1名,并将所有伪军俘虏,八路军无一伤亡。同年,他被派往抗大学习。1948年,赵前往大汶口筹款,在日伪军戒备森严的情况下,独闯虎穴,逼令日伪银行行长交出500元现款,并送其到汶河渡口,从而安全返回部队。1948年,随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济南、乐陵、禹城、潍坊市武装部部长。离休后居住泰安城。1981年4月病故。

程 鹏(1900—1983)[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字子源,今良庄镇山阳村人。1924年参加冯玉祥部队任连长。1927 年退役回家,发动本村104户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告倒鱼肉乡里的乡长张丙灿,被选为乡长。1932年任泰安县六区区长。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第四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兼八中队队长、二团副团长、泰安县独立团团长等职。4月,程率部抓获并处决大汶口汉奸维持会长。1940年3月任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年3—6月,日军封锁蚕食徂徕山,实行“三光”政策,程率县常备队先后攻克旧县、茅茨日军据点,共毙敌40余人,缴机枪1挺、步枪26支、掷弹筒1个、战马2 匹、伪币3800元,受到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表扬 。他任县长期间,千方百计筹措粮食支援部队,并在各区设情报联络站,秘密派员打入伪县政府内,传送情报,散发传单,争取和打击伪顽人员。1947年,程任沂蒙专署专员兼支前司令。国民党大举进犯沂蒙山区,程广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等战役。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后随军南下。在浙江开辟特区时,在与潜伏的国民党残部交战中,腿部受重伤。新中国成立后,程鹏先后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浙江省人民委员会视察室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会常委等职。1983年3月病故。

王撝卿(1905—198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大汶口镇卫驾庄人。1922年,小学毕业后去青岛四方日本人开设的纱厂做工,不久,逃回家中。1923年到廊坊东站当兵,1924年返回故乡 。1926年初在本村教学,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到王撝卿的家中,建立中共山东大汶口特别支部,王撝卿任书记。1927年8月,王撝卿与韩伯章等8人按上级党指示,进入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军官学校,中断与上级党的联系。1928—1929年,在家乡公立小学任教师。1931年7月与张伯祥、薛耀亭到东北找中共党组织。1933 年初,在永吉县组织杨秀文等6人将4名日本人击毙。同年夏,中共吉林省委宣布承认王撝卿等3人的党员身份。并吸收王撝卿参加中共饶河中心县委会工作。不久王撝卿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 将饶河县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抗日军一旅特务营。1934年1月,王等带队突围,进入苏联国境,与党组织失去联系。2月,王撝卿等人由苏联进入新疆。10月,任伊犁屯垦使公署省校科员。不久苏联驻伊犁领事馆吸收王撝卿为领事馆党小组成员。1936年,王撝卿调任伊犁察尔营(蒙牧区)上校副领队。11月,新疆督办盛世才将其监押,第三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2年6月被释放。1945年5月到兰州。后辗转沈阳至青岛。1949年青岛解放不久,王撝卿到图书馆工作。曾当选为青岛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关押。1980年平反恢复名誉。1984年1月病故。

常树人(1915—198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角峪镇角峪村人。幼年在本村读私塾。1932年,在济南高中就读时考入济南无线电训练班,结业后,曽到齐河、潍县从业。1935年回济南高中读书。1937年因组织学生运动遭警方拘禁,后被保释回家。1938 年1月1日与倪冠英、张广心携枪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6月任鲁中军区后勤处副处长。1944年11月入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5年9月任鲁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1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供给部部长。1946年1月任辽东军区后勤供给部部长,参加保卫四平和临江战役。1948年任东北军区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部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参加辽沈战役。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部长,参加平津战役。1951年2月,任海军后勤部第二副部长。1955年9月授大校军衔。1956年9月入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8月回海军后勤部, 任副部长兼后勤司令部参谋长。1962年12 月任副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被审査。1978年恢复原职。1983年按副兵团级待遇离休。1984年8月病故。

刘建平(1922—198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山口镇春阳沟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 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参谋、作战股长、科长、团参谋长、炮兵团长、副师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鲁中地区参加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1950年入朝作战,参加一至五次战役。1960年起,调国防科研试验部队工作,历任国防科委机关三局副局长、第26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等职。他经常深入部队第一线调査研究,解决问题,为国防科研试验部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坚持党性,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团结同事 。在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十分关心部队建设,多次要求回部队工作,并督促亲属和工作人员代他按时缴纳党费,向组织汇报思想。1984年8月病故。

杜 华(1918—1985)[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山口镇西碾疃村人。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在山东支队泰安独立营工作,后任泰安山口区委任宣传委员,山东四支队独立团二营教导员,山东沂蒙边区办事处副主任,山东蒙阴县秘书科科长、山东沂蒙专署民政科科员。1947年,任鲁中华东支前司令部科长时,荣立一等功一次,受到银质奖章嘉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华东军政委员会任处长。1954年,调任中央地方工作部行政司司长。1957年后,历任轻工业部造纸设计院党总支书记,国家物资总局轻商局处长,轻工业部包装公司经理、中国包装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59年被错划为反党集团成员。1979年12月,平反恢复名誉。1982年12月离休。1985年7月病故。

赵龙图(1905—1993)[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角峪镇安乐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沂水岸提干校总务主任,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管理科、沂蒙专署粮食科科长。1943年,任鲁中行署税务局长、鲁中太南六分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工商部大华烟草公司经理、全国合作总社烟麻局副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厅副厅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常委。1993年6月在银川病故。

程照轩(1908—1996)[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泰安县(今岱岳区)良庄镇人。1927年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在校期间,阅读进步书籍,寻求革命道路。1931年6 月,在泰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回校重建曲阜二师党支部,任书记。11月,二师支部扩大为曲阜特支,程任特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 领导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5月,程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在狱中秘密组织党支部开展对敌斗争。1937年,经共产党营救出狱 。获释后,找到党组织,联络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成立泰安抗敌自卫团,任主席。12月任中共泰安县六区区委书记,曾动员原六区区长程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底,程在自己家中参加由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主持的会议。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中队指导员、山东抗日联军独立一师二团政委、苏密—豫皖边区省委民运部长、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长、鲁中南行署主任、华东支前委员会委员兼财政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1996年7月23日病故。

王鸿元(1909—199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角峪镇河西村人。1938年1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任渤海军区后勤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济南市劳动局局长。1972年离休,1997年病故。

刘恒泉(1920—2010)[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今粥店街道办事处粥店村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历任战士、班长、区队长、副团长、副军长、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等。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云南边防保卫战等。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983年7月离职休养,2010年9月病故。

刘振华(1921-2018)[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汶口镇东大吴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旅大警备区第一政委,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沈阳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9月2日,刘振华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

2018年7月11日上午,刘振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