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乡村阅读模式

来自公文素材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加强阵地建设,完善乡村阅读服务体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实施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即建一个文化活动室、建一处文化小广场、建一条"孝和街"、建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建一套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机制、配一批文体娱乐器材,建强乡村阅读服务阵地。2018年,平度市新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345个,文化广场208处,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达标村300个、亮点村90个。

实施"书香平度"建设工程。全市已建成18个市图书馆分馆,构建以市级图书馆为总馆、镇(社区)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总分馆服务网络,招募、培训100名"镇级百姓宣讲员",形成以领读人为网络的乡村阅读新模式。

实施农村书屋网络化提升工程。打造数字书屋10个,按照农村阅读需求进行图书配送,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构建起覆盖城乡,市镇村三级联动的乡村阅读服务体系。

文化扶贫扶志,打通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扶贫先扶志,文化当先行",平度市大力开展文化扶志行动,补齐乡村阅读短板,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扶志"作用。

创建"行走的书箱"全国首例乡村阅读新型方式。2017年,平度市启动"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试点项目,选取山东省陆域面积最大,平度市贫困村庄最多的旧店镇为试点,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新乡贤作用,组建"领读人"队伍,引导并激发农民的阅读需求,形成带动效应,取得明显成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引起人民日报出版社高度关注,与平度市人民政府签订"乡村阅读"战略协议,共同实施"春泥书屋"建设工程。2018年,"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项目在平度市全面推广,被评为山东省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图书馆文化扶贫乡村振兴案例三等奖。

推行"你买书,我买单"乡村阅读模式。在平度市图书馆设立"全民阅读卡"办理绿色通道,采取"你买书,我买单"的形式,引导有阅读能力的农村困难群众凭市图书馆颁发的"全民阅读卡"自主选书,就近还书,博览群书,让读书成为他们新的生活习惯,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不断增强农村困难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

创办"图书馆+书院"乡村阅读讲堂。推行"图书馆+尼山书院"的乡村阅读服务模式,坚持每周一讲,邀请专家老师授课,依托乡村儒学讲堂、农村书屋等文化阵地,举办国学讲堂、经典诵读、文学沙龙等知识讲座,组织"我帮你"文化志愿者服务队"进乡村,进讲堂,送精神,种文化",引导农村贫困群众胸有孝心,奉行爱心,常存感恩心,人穷志不穷,主动奔小康,早摘贫困帽。

扩展阅读空间,优化乡村阅读服务供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开展特色读书活动。连续3年举办平度市农民读书节,开展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活动,"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年度十大阅读之星"、"年度十大书香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

扶持乡村题材文学创作。鼓励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作品,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2018年,《平度通史》启动编撰,《文化平度2017》丛书(9本)、《乡村记忆》画集、《胶东王都那人那事儿》、《平度市历史文化简明读本》出版发行。打造"中国诗歌之乡"品牌,成功举办第三届"诗探索·春泥诗歌奖"颁奖典礼和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

搭建乡村阅读网络平台。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服务云平台,整合优化乡村阅读资源,将优秀乡村文学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高质量阅读服务,在乡村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增强文化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