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

来自公文素材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 ,国际上统称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IBL)。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帮助指导下,从自然科学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历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这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孔子周游列国奉为游学的鼻祖,就像钱穆将孔子奉为战国游士之风的开创者一般。最早出现“游学”二字的《史记·春申君列传》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北史·樊深传》中也有“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的记载。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
  • “游学”流变到近代之后,内涵发生了些许变化。比如曾国藩送出国门的赴美学童,还有其后的赴英留学热潮,留日热潮,留俄热潮等,也被称作是游学。
  • 到了现代,游学的概念内涵又有了变化,就是将组织学生前往学校之外的空间进行的教育活动,即我们口中的夏令营、冬令营,每年一到寒暑假,就会有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去参加冬夏令营,以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等。
  •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五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
  •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 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

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png

  • 数据显示,我国游学人次自 2014 年后迅速增长,境内游学人数由最初的 140 万增长至 2017 年的 340 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 2014 年的 35 万增长至 85 万。境内游学群体为6-18岁中小学生,而境外游学群体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境内游学多安排在暑假或学期内进行,而境外游学多安排在寒暑假。

政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4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资助建设2014年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通知》,从资源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营地建设端的发展。
  •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 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
  • 2017.8.22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 2017.9.25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 2017.11.20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就指出,要确定国家级的研学旅行基地、确定研学旅行路线、制定研学旅行制度性文件,全面提高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018年6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推荐工作的通知》,2018年将继续遴选命名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以下简称营地)。
  • 2017年11月22日,四川省教育厅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将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情况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2018年7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将用5年左右时间,创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个以上、全国基地20个以上。遴选公布省级营地10个以上、省级基地100个以上。《意见》指出,中小学各学段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研学旅行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
  • 2018年4月10日,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发展营地研学教育。
  • 2017年12月,黑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
  • 2018年1月,省教育厅再次发布《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贯彻实施研学营地教育。
  • 2018年4月18日,安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全省中小学生“课程表”,高中生不得少于5天的省内研学,中学生研学旅行情况还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内容进行记录和评价,挂钩中高考。
  • 经教育部批准,陕西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首批试点省份,2013年,在西安市进行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西安市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试点城市之一。
  • 2015年, 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
  • 2017年4月12日,陕西省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
  • 2017年9月26日,在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举办全省中小学生延安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启动仪式,全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全面推开。
  • 在韩国,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研学旅游,其中较有特色的形式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

政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地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各地要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保监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组织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办事机构可设在地方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工作方案,将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检查工作推进情况,加强督查督办,切实将好事办好。[1]

教育部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各地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1]
  • 安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1]

文旅部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纳入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 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
  • 组织课程: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1]
  • 安全防范: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1]

主题[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1]
  • 美国家长较少有“望子成龙”的功利念头,孩子参加假期活动主要还是凭借兴趣爱好,所以研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假期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美国霍奇基斯高中甚至曾组织10-12年级的学生去南极开展为期3周的探险之旅,让孩子们在考察南极半岛和周边岛屿,观察鲸鱼、磷虾群,拍摄帝王企鹅、海豹、冰山的同时,听取随行的南极科考专家学习生态学和当地历史。此外,不少美国高中生会在假期里参加国内名校游,了解高校特色,为将来升学选择做准备。
  • 看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科知识”反复强调,这就要求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研究和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尽量呼应课堂和课本知识,再通俗点讲,研学旅行课程要对着课本来,否则,就不会受到学校欢迎。只有主题设计独到、环节预设合理、学生欢迎接纳、符合国家要求、对应学科学习的精彩课程才能经得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

学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1]
  • 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
  • 数据显示,我国境内游学群体为6-18岁中小学生,而境外游学群体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境内游学多安排在暑假或学期内进行,而境外游学多安排在寒暑假。<ref>资料来源:[1]

出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新东方俞敏洪:中国孩子需要通过“国际游学”打开眼界
  • 海外游学火爆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 日本不少学校尤其私立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出国修学旅行,并将此作为特色写入招生简章。
  • 韩国研学旅游的范围也不囿于本国内,如2014年,韩国大学生“东北亚大长征”活动就选择高句丽的开国王城——位于我国辽宁省的五女山城,以及高句丽时代遗址——我国吉林省集安市、敦化市、东京城等地进行考察。
  • 近年来,在日本组织海外修学旅行的学校数量在不断增加,目的多是让孩子学习外语和培养国际化视野。目的地国家一般以北美、欧洲、东南亚、韩国等地为主。
  • 作为现代旅游业诞生地的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被称为“大陆游学”的the Grand Tour,实际就是研学旅游。早在17世纪,英国王室就有教师带领王子们周游列国的先例;到了18世纪,这种游学普及到英国上流阶层;到19世纪,倘若当时英国的青年学子,尤其是贵族子弟不曾有过海外研学旅游的经历,就会被人看不起。今天,很多英国家长会选择在暑假带着孩子一起旅行,有些没有家庭出游计划的学生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出游,在旅途中学习知识。由于欧盟国家间往来不需要签证,所以英国学生的境外研学旅游较之非欧盟国家的学生更为便利。

产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各地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密切合作,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要以基地为重要依托,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1]
  • 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 2018中国十大知名研学品牌和十大知名研学营地:2018年4月至8月,由主办单位:中国研学旅行(厦门)论坛组委会,平台支持:青葱汇青少年教育旅行活动商城的“中国十大知名研学品牌、中国十大知名研学营地网络评选”历经5个月的人气投票,我们根据平台的最终的总票数,得出了人气排名前10名的2018中国十大知名研学品牌和前10名的2018中国十大知名研学营地。
  • 国内研学旅行服务提供商

国内研学旅行服务提供商.jpeg

  • “研学游”产品要结合现代旅游的体验性属性,使研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和时尚化,让书本里的东西活起来,地下的东西走出来
  • 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 研学旅行主要趋势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合,需要旅游行业和教育行业共同商讨、研究制定研学旅行的课程标准。谨防研学旅行中不懂教育规律简单化的伪课程。
  • 教育营地:2015年4月9日-4月11日第一届中国营地教育大会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这个教育模式对中国来说还是陌生的,因为2014年营地教育才开始慢慢在中国开始有要燎原的行式。但是就这项与传统教育可以完美契合的教育模式在世界上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它起源于美国,美国现有1.2万个营地,每年服务超过1000万的中小学生。世界上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有5.5万个营地,最大的一个营地,光工作人员就有2000人。在俄罗斯最美丽的地方都是用来建设营地的
    有人在做营地教育发展报告的时候也在全国进行了一轮调研,发现虽然是处在风口,但真正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教育机构还是非常少的。目前国内最好的这一批营地教育机构基本上都是从教育这个群体发展来的,都有教改和国际学校或者培训机构的背景。这些人很多都是海归,他们在国外较早的接触了营地教育,然后把它引进到了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营天下、启行、欧森营地、青青部落、行动者、万科营地等,这些营地教育机构都慢慢的走到了行业前列。但我们整个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从业人数跟国外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根据市场的热度和趋势,我们相信进来的人会越来越多,营地教育势必将在中国成为与冬夏令营和研学游并重的教育模式;

导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教育+文旅”模式下所诞生的产品所直接面对的都是未成年人,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尚未完善,对孩子的引导和安全保障并不能用纯教育或纯旅游产品中的常规方法,导师成了连接旅游目的地、课程、家长和孩子的最重要纽带,也是解决突发事件的核心,更甚者可能会影响孩子最终的研学体验。
  • 面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专业研学导师成为了研学市场新宠,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游学等体验式教学不同,需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需要具备综合素养,必须要做到“行前有准备、行中有研究,行后有成长”。
  • 高校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和研究中心,从而大批量培养研学旅行方向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评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真正做好做实研学旅行,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从“解剖麻雀”开始,科学研判,建立监督体系,有效监控研学旅行全过程中的主题、步骤、方法、实施、效果,分析研判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进而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此外,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覆盖学生、教师,也要覆盖学校与政府相关参与部门的方方面面。

经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1]
  • 交通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公路和水路出行严格执行儿童票价优惠政策,铁路部门可根据研学旅行需求,在能力许可范围内积极安排好运力。[1]
  • 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政策,提供优质旅游服务。[1]
  •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1]
  • 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1]

安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切实做到培训演练先行,不培训、不演练,不出行,确保学生安全。
  • 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1]
  •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案。[1]
  • 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确认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必须投保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1]
  • 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1]
  • 交通部门负责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1]
  • 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督,依法查处运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1]
  •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指导保险行业提供并优化校方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等相关产品。[1]

问题[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专业师资匮乏
  • 课程目标不明确
  • 主题选择不清晰
  • 运行形式不规范
  • 游而不学
  • 学而不研
  • 理解偏差:首批湖南省研学旅游分会的理事会单位——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肖慧却温馨提示,孩子们的研学旅行规划可没那么简单,必须谨慎为之。“孩子的事无小事,许多商家一开始听说“研学旅行”时,就把它看成像‘春秋游’一样简单,但我想说的是,研学旅行不同于‘春秋游’活动,更不同于面向少数学生的奢侈出行,应该注重公益性、安全性、教育性。”
  • 人才匮乏:传统旅行社的导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找一些名师名家来做演讲,另一种是传统导游稍加培训就直接上岗。教育“容不得半点含糊”,导游和导师,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 课程同质化、产品缺乏严谨的统筹与规划:推出的研学产品和课程基本大同小异,而且销售人员往往把研学游等同于夏令营,所推荐的线路不外乎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一类,对于研学游本身的服务和行程细节则都未涉及。很多已经开设的研学项目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内容上多是将成人旅行项目冠以“研学旅行”的名头,或者是照搬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的任务和游戏的“课程”,互动体验环节较少。产品同质化、学习特性不明显等成为研学市场的普遍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专业研学设计人员和相关内容策划人员数量有限,使得研学课程体系丰富度不够。
  • 粗制滥造: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元素之一的研学产品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课程准备,然而纵观市面上的很多研学产品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进行中又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影响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而且研学旅游产品较少,且以呆板、说教的会展型产品为主,充其量增加一些科技手段,但缺乏互动性,并没有在定位上细化,缺乏针对不同人群做出差异性的设计,不能在深度上适应消费群体的文化层次。
  • 形式主义: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大多数本质上还是“多旅少学”“只旅不学”。大多数研学项目执着“表象”,比如精心策划文案,猛砸课程设计……表面狠下功夫,实际原地踏步,并未参透真正的研学旅行要实现教育和旅游的跨界融合,核心元素要去融合,而不是组合。
  • 缺乏反馈:不少学校和机构在教学开展是一味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对于研学产品服务后期的效果仍无权威的评估与指导,基本上仍停留在从业机构内部对于整体运营的评估、调整。试问如此“大且全”的体量和课程,如何保证研学的教育效果?而其效果又依旧什么来判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的缺失。
  • 市场混乱:目前研学旅行市场还不规范,一些旅游企业低价竞争,扰乱市场。这两年,尤其是被称为“研学旅行元年”的2017年,随着客源市场的扩大,旅行社企业纷纷涌入,研学市场出现线路参差不齐、研学课程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出游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建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运用跨界思维,借鉴头脑奥林匹克活动。
  • 运用系统思维,研究和适应学生、家长、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教育部门的心理和需求,深度定制符合市场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产品、路线和推广策略。
  • 接触和影响较高决策层,借鉴先行国家和省市经验,出台相应政策,自上而下推行,出台细则,列入考核,强化督导。
  • 向社会、机关、学校宣传相关政策、动态、成功案例、企业优势,引导舆论,促进决策。
  • 借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向两会和决策层发声。
  • 组织亲子研学游,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研学活动,统筹考虑学生研学、家长观光两个市场,接触家长、学校对安全等因素的顾虑。
  • 拓宽空间,除了国内,还可以向国外延伸。
  • 拓宽内涵,除了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向自然科学、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语言、文学等各领域延伸。
  • 拓宽对象,除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段,还可向大学生、青年或特殊兴趣群体延伸,如与探险结合。
  • 适当开展公益性研学旅行活动,与扶贫助困等结合,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引导消费。

语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 行走的课堂。
  • 安全护航、公益为先、实践育人

专题网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中国研学之声
  • 厦门研学旅行网
  • 曲阜三孔研学旅行基地
  • 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创立于2016年6月,是一个专注于学校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平台。致力于打造友好的综合实践课程发布平台,通过发布更科学、更精准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为学校和学生快速高效的选择相关课程与活动开展研学旅行,全力创建一个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台,让研学旅行管理流程化、课程化,也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机构与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发布平台,从而实现综合实践课程供给侧与需求方的共赢。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