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实习去

来自公文素材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案例导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因为发现老人归属感不强,社工们又开展了“相亲相爱一家人”活动,引导老人互相之间认兄弟姐妹,“老哥老姐”地叫上后,老人之间亲密多了。

改革详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7年,万载县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县。此前,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工作在国内基本上处于空白。与国内社会工作发源地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相比,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典型的农业县,万载是否有发展社会工作的土壤?深圳、上海等大城市有财力优势和地域吸引力。万载,社工人才到哪里去找?又如何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特色?

江西省民政厅首先想到的是省内高校社工专业的师生们。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都设有社工专业,但缺乏实习基地,实务教育一直“跛足”。由此,双方找到了最佳结合点,省民政厅和高校很快就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如何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在马步乡寨下村,社工发现56岁的低保户王某家里养:T20多只兔子,想扩大养殖规模。王某有十几年的养兔经验,妻子和母亲可以帮着饲养,他们有获取种兔和销售兔子的渠道,这是他的长处,但资金不足。根据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助人自助”的理念,社工决定帮助他发展生产。“低保户创业”项目获得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江西师大社工学生吴勋与村干部一道,通过协调县民政局,通过有关部门筹措资金,购买种兔,王某高兴地和县民政局签订了致富脱保协议。

社工学生黄小丽刚到康乐街道福利院时,发现老人“生活很闷,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呆坐在房间里”,细心的她发现院里有几名老人会跳秧歌舞,便组建了一支秧歌队,并和本地社会工作者一道,请来县文艺队的教练。因为发现老人归属感不强,社工们又开展了“相亲相爱一家人”活动,引导老人互相之间认兄弟姐妹,“老哥老姐”地叫上后,老人之间亲密多了。

在白水乡老山村,2005年大皇山出现山体开裂,加之2008年五六月份的持续暴雨,山体滑坡的危险时刻威胁着住在附近的29户村民。县里决定集体搬迁,新村已选好新址,建房补贴政策也已经出台,但是,村民对搬迁犹豫不决。7月,乡政府请来了县民政局的社工和江西师大的社工师生。通过调查,他们发现搬迁的主要障碍在于村民对灾情认识不一,对政策落实有疑虑,对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充满忧虑,而这些忧虑又不能及时与上级领导沟通。这样,社工作为政府和村民之间的中介就显得非常重要。

大皇山山高路远,且移民户散落在山间的三个村小组中。一个多月来,社工们和乡村干部一起_沿着碎石与泥沙混合的山路徒步上山,帮着村民干农活,挨家挨户地与他们促膝谈心,协助建立搬迁自助组织——“移民搬迁理事会”,促成政府与村民进行对话,积极协助他们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终于实现29户村民的顺利搬迁。

分析思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普通的行政性、福利性的社会工作方法已经不足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新问题,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农村文化教育发展、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也产生了对专业社会工作强大需求。然而,财力不足、“专业人才的短缺”一直是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最大瓶颈。万载实验的核心就是尝试“实行专业与非专业的互动,挖掘本地特色,推动人才本土化建设”。事实证明,借力本地社会工作教育资源,专业化、规范化地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引入社会工作的一个成本低、起点高、效果好的途径。

“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万载经验,走出了一条与大城市不同的、符合自身需要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它告诉我们,不仅发达地区可以开展社会工作,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也可以从自身需要和条件出发,开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发展。

资料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全面深化改革案例100深度解读》
  • 许娓:《江西万载:社会工作回应农村需求——万载县农村社会工作试点经验报道》,《中国社会报》2008年12月17日。